旋转于引力与分秒之上
IWC万国表早采用了只在底部轴承支撑陀飞轮的结构,同时取消了陀飞轮固定支架,因此给人悬浮的错觉。比如Portuguese Tourbillon Mystère腕表位于12点位的陀飞轮,就拥有81个独立零件,但重量却只有0.443克,组装如此精细的机构,确是重大的技术成就。简洁的表盘设计再一次唤醒了人们对于早期手表的回忆,特殊的7天动力储存显示位于4点方位处。而谁曾想到,CARTIER卡地亚品牌获得第一个“日内瓦印记”的居然是一款飞行陀飞轮腕表,这不仅说明了这类陀飞轮的技术地位,而且也显示了动态美感,使陀飞轮的外观仿佛“飘浮”在夹桥之上,以无重力的姿态呈现于表盘上。富有层次变化感的表盘,装饰有镂空格栅的刻度,在虚实的掩映之间,呈现不同的景致深度,让光阴的流动尽收眼底。
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上述的陀飞轮可以分为两类:(1)同轴式(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结构的中心在同一轴心上);宝玑陀飞轮手表就采用了这种类别,与外置飞轮固定支架多在表盘之上,但有些表款为了寻求不同的视觉感受,也会将固定支架位于表盘之下,比如江诗丹顿的Malte Tourbillon Regulator,这款表应该是陀飞轮世界最成功的手表之一,不仅因为其独特的酒桶形表壳,而且内部的机芯也是酒桶形的,单单机芯纹路就需要人手经过10多个小时细心的打磨。而最大的特色在于显示方式,传统的时、分针被分离出来,分别位于表盘的上方和中心,与陀飞轮固定支架(位于表盘之下)上的秒针形成三点垂直的效果,同时在45分刻度处添加了动力储存显示功能。
(2)偏心式(亦称非同轴式,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结构的中心不在同一轴心上)。这种类别的陀飞轮由于相对容易制作,所以多为制表师的初始表款。近两年,昆明的马旭曙先生试制了三只此类陀飞轮手表。其中第一只表壳直径为36毫米,厚度为11.5毫米,17钻机芯由黄铜制成,表壳为不锈钢,日误差1分钟;第二只直径为38毫米,厚度为11毫米,18钻机芯由钛合金制成,采用全夹板模式,钛合金表壳采用透底式,日误差小于等于25秒;第三只直径为39毫米,厚度为10毫米,20钻机芯采用全夹板模式,每个夹板和陀飞轮组件由钛合金制成,表盘采用珍珠贝母,刻度为18K金,蓝钢剑型指针,日误差小于等于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