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玑陀飞轮
在BREGUET宝玑陀飞轮手表中,其陀飞轮结构由“飞轮旋转框架”和“飞轮固定支架”两部分基本构件组成。这种结构的发明意图就是通过把擒纵和调速两部分机构组合在一个360度旋转的框架中,通过整体的动态运行来抵减在不同方位时地球引力对钟表走时精度的影响,这样一来,计时的准确度就会大大的提高。另外,基于以上的设计原因也使飞轮的制造非常地困难,细小的零部件必须具有极高的精密度来配合,否则的话,不要说提高走时精度,恐怕连能不能正常运转都是问题。所以这也就说明了陀飞轮表为什么稀有和珍贵的道理。
例如:作为陀飞轮的发明品牌,宝玑Heritage 5497手表第一次在Heritage系列中安装了陀飞轮机芯,使这款酒桶形表壳附加了更加耀眼的元素。为了与凸出的数字刻度相配合,陀飞轮固定支架居然被巧妙地设计成Ⅵ,将实用与艺术两种属性表达出来。虽然是一种传统的陀飞轮结构,但是制表师还在探寻更多的改进,比如朗格的Cabaret Tourbillon手表,Cabaret系列是在1997年推出的,设计师希望通过优雅的长方形表壳展现出奢华的一面,事实上,它也成为朗格的经典系列之一。而此表的重点却不仅是在外观方面,而是侧重陀飞轮机构的性能,它是第一只具有停止陀飞轮运转功能的手表。当拨出表冠的时候,能够停止陀飞轮的运转,这是因为机芯中制动杆的旋转轴心上安装了双臂钢丝,通过钢丝臂卡住摆轮而停止其运转,非对称的弧形钢丝臂保证了两者之中必然有一个会卡住摆轮,而且具有最佳的接触压力。这些特殊的设计使停止陀飞轮的运转成为可能,而且增强了安全性,不至于损伤任何机芯的零件,具有5天动力储存的性能也为此表开拓了长久的动力。
谈到飞行陀飞轮的历史,就要从德国谈起。1878年,Moritz Groβmann(1826-1885)在德国的格拉苏蒂地区建立了德国钟表学校。这所学校里许多学生和老师的名字都被记录在钟表制造的历史中。1927年,身为教授的Alferd Helwig在这里制作了“飞行陀飞轮”的模型。最终这位具有钟表专家和教师双重身份的钟表大师,把他的巧妙构思应用在实际的怀表中,为当地的表厂制作了“飞行陀飞轮”怀表,这些经典的作品体现出德国人严谨与创新的制表精神。之所以会出现“飞行”二字,是因为在这种结构中没有了“飞轮固定支架”构件,而它在宝玑发明的飞轮结构中却是必不可少的,从外观看上去整个旋转框架是悬浮起来的,而这样做的效果提高了飞轮表运转时的神秘感和动态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