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飞轮,犹记得当年开始对机械腕表发生兴趣时,是遥不可及,是神圣不可侵犯,是圣洁无瑕,只能在钟表杂志上见到其旋风转动的美态而己,足教人神魂颠倒,印象难忘。以前的钟表店一般是不会在饰柜内摆放陀飞轮腕表,任由客人饱览,相反,陀飞轮是不会随便露面,除非是应VIP贵宾的要求,店经理才会从容地从保险箱拿出,此举更为陀飞轮添上一层神秘面纱。
笔者在十五、六年前,第一次亲手接触陀飞轮腕表,于掌上把玩时,心情异常兴奋,因为从前只有寥寥可数的品牌才有能力生产陀飞轮腕表,且产量非常稀少。今天陀飞轮腕表无论在款式和工艺方面,比起以前丰富极了,例如卡地亚的天体运行式陀飞轮、积家的球体双轴陀飞轮、格拉苏蒂的飞行陀飞轮,还有宝玑双陀飞轮,都令人目不暇接。
陀飛輪機芯
陀飞轮一直深受钟表收藏家的欢迎,为什么?是因为它价值高企,还是其复杂的机芯结构?过去,很多杂志和媒体都先后讲解过陀飞轮的历史、其运作原理,以及能抵销地心吸力对摆轮和擒纵结构的影响等效果,这些,在此不会多说。笔者反而有兴趣探讨陀飞轮背后昂贵的原因。为使陀飞轮的机械装置达致零容忍,品牌需额外订制特殊的制表工具和仪器;为了减低陀飞轮框架对腕表能量带来的压力,框架需特别采用轻巧金属制造,例如钛或铍;尽管陀飞轮装置体积非常细小,但其实内有乾坤,随时可以由一百个娇嫩的部件组成,整个装置的重量仅维持在0.3克左右,务求减少其物理惰性。要达致如此精致和精巧的水平,只有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和经验老到的制表师傅才能胜任,然而,他们在钟表界属“买少见少”一族。今时今日,只有极少数的品牌拥有自家研发的团队,从设计理念到生产,都是在同一屋檐下进行,加上研发陀飞轮需巨额投资,而为了省掉这笔巨资,市场上有不少品牌会向外购买陀飞轮机芯,故不难发现部分品牌出产的陀飞轮腕表,机芯都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