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斯温特德群岛(Desventuradas)海域
当然,有时候我们对于有没有病,不是特别在乎。我今天吃早饭时,一个服务生跟我聊天,问我如何看待北京的雾霾问题?我说你应该问问另一头,不应该问我。他说,雾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结果,由于是必然阶段和结果,所以它不算污染。我想了半天才慢慢懂得他在讲什么,但是假如这就是我们对于环境的观念、对于环境破坏的想法、对于污染的认知,假设这样的认知不是一两个人怀有,而是很普遍,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现在在北京谈论海洋的破坏,也许很多人觉得离我们太遥远,跟我们关系不大。但事实上,2006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发起的一项共同研究表明,按目前污染趋势和滥捕趋势,到2046年,海洋里边就再也没有野生鱼类。这个说法后来遭到很多人质疑,但是,无论是不是杞人忧天,我们至少能看到一种可能性——我们将是地球上最后一代吃得上野生海洋鱼类的人类。
Blancpain宝珀以“心系海洋”之名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多项海洋公益事业的前进
由于意识到海洋生态保护这么重要,所以1926年世界国家公园大会提出海洋保护区概念,并且在198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第17届明确海洋保护区目标。其实能做还有很多,现在有机构加入庞大的当中,例如宝珀所参与的国家地理原始海洋计划,到今天为止,已经成功保护220万平方公里海域,大约是50个瑞士面积。
天空的眼睛,海洋的心
今天,各位朋友都带来了你们要捐给海洋图书馆的书籍。接下来,我也趁机介绍一下,我所捐赠的书。书名是《天空的眼睛》,作者名字很奇怪,叫做夏曼•蓝波安,一名台湾原住民作家。台湾原住民以前叫亚美人,这个部落今天应该不超过1万人左右,夏曼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见他,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长的挺高、很壮实、皮肤晒得黑黑。他是典型的南岛渔族人,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坐在我旁边吃饭,我很关心他的吃相。我知道他是来自台湾东南离岛的原住民,这个部落以捕鱼为生,但他居然一条鱼都不动。马来西亚的河鱼很好吃,河床很干净,长出来鱼很壮实。所以,我问他为什么不吃?他很认真地回答:“因为这些鱼,我的祖先不认识。”